英国的教育,十年来受到贝理雅的折腾,把牛津和剑桥办成所谓平民大学,水平下降了不少。

~~~

壹周刊 陶杰2007-11-08坐看云起时 带小孩仰观一片星空

朋友的儿子在英国读寄宿中学,暑假回香港。大人聚会他也参加,讲到国际大事、东西文化,他竖起耳朵听,偶然加插一番伟论。他的妈妈在旁看着乖儿子说得有板有眼、见解精辟,比起立法会一干专业只是大骂「汉奸」的小农「议员」高了岂止几皮。大家看见孩子成长得如此优秀,都向他妈妈恭贺,大赞她当年把孩子送去英国是很明智的抉择。

香港的气氛愈来愈不对头,明智的父母,无论怎么贵,也会咬咬牙,及早把孩子送去外国读书的。英国的寄宿学校,问题中国小孩太多,除了许多人大政协的子女,还有大陆许多暴发户,也争着把子女往人家英国的寄宿学校送。几家名校,小学五年级也快要可以成立「中国学生会」了,过两年要求在操场挂五星旗,在圣经课和拉丁文以外向校方施加压力,也要用英文教授《基本法》,也不足为奇。

「既然如此,英国的教育也会蒙上阴影的。」我笑着对这位模范妈妈说。她听了脸色一变,我连忙更正:「对不起,我只是说笑而已。英国人哪会那么笨,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教育传统,受到外来文化侵蚀——如果这也叫做所谓文化的话——若搞得太过分了,他们会拍案而起,作出纠正的。正如工党政府十年放进来的外国移民多了,保守党领袖金马伦也说,一旦上台一定排外,首先向移民配额开刀。」小朋友的母亲听我这样说,表情立时宽慰起来。

英国的教育,十年来受到贝理雅的折腾,把牛津和剑桥办成所谓平民大学,水平下降了不少。一位美国记者两年间往来大西洋,观察此岸的哈佛、普林斯顿,和英国牛津剑桥的大学宿舍,每一夜细数宿舍的房间窗户有多少格灯光,数目记下来统计后的结论:牛津剑桥的学生,挑灯夜读的时间,比哈佛和普林斯顿少,他们都泡酒吧沟女去了,以此趋势,英国的精英教育会步向衰落,美国人独领二十一世纪的文明风骚,没有问题。

这就是深入精确的侦查报导,外国的记者真厉害,但烂船总有三斤钉,不会垮得那么快的。每年英国海外教育展览在香港都打崩头,今年还有英澳教育联展,英国教育的大问题就是政府资金不足,近年学校被迫向海外开拓市场,中国是最崇洋亲英恋美的国家,争着把小孩往西方送,英国人如果多多益善,一旦以收学费为主导,英文水平、学术成绩,通通次要,长远是会影响校誉的。香港的小孩去到英国,还天天在网上追看欣宜和谁拍拖的八卦新闻,了解肥肥的病情,多过在图书馆啃看莎士比亚和康德,终究不是好事。

把孩子送往外国,脱胎换骨,父母要及早培养。办法是小学暑假的时候,让他们多去外国的夏令营。也不一定局限于英语国家——英国的寄宿学校,夏天对外开放,有很多不错的夏令课程,让孩子学射箭、学剑击、带学生游古堡、上历史课,但一海之隔的德国和瑞士,也有类似的训练。日耳曼民族坚毅富有纪律,那边的夏令营带孩子爬山,在日内瓦的湖里游泳,训练成少年铁血首相卑斯麦,学校一样说英语,还可以兼修德文,这样的夏令课程也不错。

不要让小孩到了外国,还窝成唐人街里的一个少年金山阿伯,天天长嗟短叹,怨怪「种族歧视」,百年间,在这种人之中只出了一个李小龙那么少。除非让孩子留在香港升学,否则必须效法孟母三迁,代价多么贵也要为小孩营造一个「非中国化」的教育背景。

首先是不让他在家中看本地的电视剧。几个艺人在一起讲无聊的笑话、争相吞食wasabi,然后嘻嘻哈哈一轮傻笑,这样的游戏节目是会令贵子弟愈来愈蠢的。花得一千几百装设「国家地理」的英语频道,另加Discovery Channel,其它华语节目,除了ATV由刘天赐、倪匡和我主持的《斑马在线》,以及宣扬中国侠义的《咏春》,一概不准接触。闲来带小孩上街也要小心,避免逛油尖旺的商场,多带他上Page One之类的英文书店。圣诞节真的要孩子出门,不妨去北海道,在大雪中与他一起游小樽,让他见识一下那里的瑞典欧洲建筑,叫他放目冰海,远眺一艘标志着俄文的俄国渔船,这就叫做开拓国际视野了。

然后带他回酒店泡一个桑拿,向他解说日俄战争的历史,我认为这就是一个香港中产家庭在这个愚蠢的时代起码的家教。许多家长从小把小孩送国际学校,让他们精刨《哈利波特》。许多小孩,十二、三岁在香港已经会用英文写作小说。这样很好,但到底不要忘本,看英文小说外,也要读金庸。十一、二岁的年纪看《射鵰英雄传》最适合了。让孩子把《射鵰》和《哈利波特》七集交叉并读,这一刻浸霪在英国寄宿学校的巫术诡异环境,下一刻抽离,再走进南宋时代蒙古大漠的风沙里,就像冰火五重天一样,身心穿梭中西文化之间,启发思考,培养文化触觉,小孩长大就会变成一个善于观察的思想旅行家。

接触中英文,背一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,再背一首唐诗和宋词,背懂了,英诗每首打赏一百元,中国诗发放奖金八十(或者爱国一些,银码互调亦可),让孩子有足够的动力。这是一个拜金的世界,没有办法,叫他凿壁偷光,闻鸡起舞,是不可能的了。

二千年前孟子的母亲提出身教,带着白鸽眼,不让小孩与低下的孩子混在一起。看见儿子孟子在街边与顽童玩泥沙、做买卖,大惊失色,马上搬走。孟子的母亲,二千年前的典范,今天还是有用的。搬到港岛来吧,无论多么贵,尝试为孩子营造一个国际文化的环境。南区的贝沙湾是不错的选择,望见一片碧海,有点像康城的地中海岸。海旁有一片公园,黄昏许多退休法官、大律师、印度人、英美商人带着小狗,放开狗绳观看落日,悠闲散步,一片宁静,听不见市区的一片粗口喧哗,也没有文革式的批斗会和忠字舞,啹喀警卫斯文有礼,腰板永远挺得直直,向每人行军人的致敬礼。我认为,这就是香港目前所能拥有的国际视野的人文环境。

做好家教的基建功夫,孩子即使进了名校,校长和老师教导有方,也会事半功倍的。保护子女,帮他们与国际接轨,辛勤铺路,当然不能保证小孩长大了一定学好—— 进了寄宿学校也一样会吸毒的,但家长尽了力,其余的交给命运,终究今生无悔。我向那位小孩的母亲auntie,举杯恭贺:「你的儿子博学而懂事,固然要感谢英女王,但也要向一位目光远大的妈咪致敬,母亲,是最伟大的。」

轉貼自enjolras

壹周刊 陶杰2007-11-08坐看云起时 带小孩仰观一片星空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壹週刊 陶傑
    全站熱搜

    地球逍笑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